第126章 “浪潮”与“永久”(1 / 5)

第126章“浪潮”与“永久”

课上的还新鲜。

文学社的事,许成军也做了几版创社的计划,拿到了“文学社筹备许可”,只待选个良辰吉日就可以开复旦文学之新风。

许成军拿着祁连山刚批下来的许可,蹲在淞庄宿舍楼下的梧桐树下,手里攥着张稿纸。

上面涂满了密密麻麻的名字:从“复旦文丛社”到“相辉堂文学社”,划掉的比留下的还多。

林一民抱着吉他凑过来,扫了眼稿纸就笑:“你这也太纠结了!叫‘许成军文学社’多好,全复旦都知道是你牵头的!”

这些日子,林一民和周海波一人弄了把吉他。

每天晚上淞庄门口鬼哭狼嚎。

据说再有一阵准备战略转移到女生宿舍门口。

收获女生们的一致“好评”。

“滚蛋!”

许成军:“办社团不是立个人招牌,得让学生觉得‘这是咱们自己的地儿’,还得透着咱复旦的精气神。”

“我看就不如叫《许成军》。”

正琢磨着,李继海提着布包走来,里面装着刚从图书馆借来的旧期刊。

有1950年代的《复旦学报》,还有1978年复刊的《上海文学》。

他抽出本泛黄的《复旦学报》,指着1956年的一篇社论:“成军你看,那时候复旦的学生刊物叫《浪潮》,讲的是‘文学要跟着时代走

农村包干到户的潮、工厂改革的潮、思想解放的潮,连金陵东路上的旧货店都借着“许成军同款吉他”赶潮。

就还叫“浪潮”吧。

——

第二天一早,许成军拉着林一民一大早起床。

会和许晓梅和苏曼舒早早赶去了淮海中路重庆路口。

今天——

宜买车!

“哥,你买自行车叫我干嘛!”

“让你出来溜溜,别在图书馆待傻了!”

“那咋啦!”许晓梅揉着惺忪的睡眼。

一边的苏曼舒看不过去,“你哥要给你也买一辆,不得带你挑挑!”

许晓梅眼睛一亮,“你感情好啊!”

“这回去不去!”

“肯定去!”

“快走!”

“一民哥你也快点!”

淮海中路重庆路口。

“淮国旧“三个字的招牌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

淮国旧是上海淮海旧货商场的简称,诞生于1954年。

商品来源广泛,包括居民寄售的货物、罚没物品、工厂处理品、调剂物资和积压物资等,“哔哔”中更有大量超加物品。

这座国营旧货商店前门朝东,后门直通长乐路,千余平方米的店堂里涌动着此起彼伏的人潮。

清晨七点刚过,店门外已聚满了挎着竹篮、拎着帆布包的顾客,既有头发白的老克勒,也有刚返城的知青,还精打细算的家庭主妇。

“王阿婆,侬今朝老早嘛!”

拎着帆布包的李阿姨凑到挎竹篮的王阿婆身边,上海话里带着熟络的热络劲儿,“是不是又来寻那只缺角的青碗呀”

王阿婆用帕子擦了擦额角的细汗,笑着摆手:“勿是勿是,上次寻着的那只已经够用了。今朝想来看看有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