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9月的安徽的文坛属于许成军(6.1k,求月票!)
《安徽文学》是安徽省创办最早、历史最悠久的专业性文学杂志。
其发展历程贯穿数十年时代变迁,脉络清晰可溯。
1950年11月,杂志前身《皖北文艺》正式创刊。
1952年更名为《安徽文艺》,1956年再度调整为《江淮文学》,1958年定名为《安徽文学》,后因1965年“四清”运动停刊。
停刊数年后,1972年《征文作品》杂志创办,1973年恢复“安徽文艺”之名,直至1978年正式复刊为《安徽文学》,标志着这份老牌文学刊物重回正轨。
1979年,《安徽文学》迎来创刊以来的高光时刻,其影响力突破地域限制,成为全国文学界的焦点。
核心源于三大标志性事件:
一是每期拿出20%的版面刊发评论文章成为理论争鸣的高地。
二是“新人三十家”引领全国诗歌创作。
三是发表作家许成军《谷仓》,成为农村改革题材的经典作品。
——
其中,
1979年7月号,《安徽文学》发表了评论家苏中化名李文群撰写的《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一文,被视为粉碎后第一个内部争鸣的声音,该文还被贺静之转至《人日》内参刊发,引起了广泛关注。
1979年9月号,《安徽文学》头条发表著名青年作家许成军的处女作,中篇小说《谷仓》,先是在全省掀起学术思潮,继而扩展至全国,最后因其在农村改革上拥有极高的实践性,被中央引为内参。
1979年10月号,《安徽文学》在全国率先以专辑的方式发表30位青年诗人的作品,其中很多是朦胧诗人,推动了安徽乃至全国的诗歌创作发展。
值得深入关注的是作家许成军与《安徽文学》的深度绑定。
他不仅以《谷仓》奠定文学地位,更以“新人三十家”中的《时间》《山坡上的狗尾巴草》《日常切片》《看吧》《臆想》《向光而行》《致敬》等以及三行诗《风物》《情意》《星辉》系列,被读者亲切称为“多情的诗人”。
起初,许成军与北岛、舒婷、顾城等人并列为“朦胧派”代表诗人。
后来,诗人公刘公开发表评论,指出许成军创作风格的多样性——《致敬》一文便是突破朦胧派范式的典型例证,打破了外界对他的单一认知。
在三行诗创作领域,
许成军更是开创了独特局面。
尽管国内现代意义上的三行诗可追溯至新文化运动时期,但他是首位“系统性、规模化”创作三行诗的作家、诗人。
其作品风格鲜明,文字简练有力,兼具深刻内涵与哲学思辨,成为诗坛争相模仿的范本。
这股创作热潮还延伸至教育领域,1981年复旦大学率先发起“成军杯”三行诗竞赛,此后赛事逐步扩展至全国高校,直接推动了三行诗这一文体在当代的普及与发展。
正是凭借理论争鸣的深度、文学创作的高度,以及对青年作家的发掘与培育。
1979年的《安徽文学》成功突破地域与时代的局限,达到了创刊以来的巅峰状态,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