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论”套解“意境说”的牵强做法。
再直击文坛争议焦点:“传统是否阻碍创新”“西方理论是否万能”的二元对立讨论正如火如荼。
最后笔锋陡转亮出突破点。
跳出“复古/西化”的非此即彼,聚焦“传统文论的问题意识如何迁移到当代创作”,寥寥数笔便划出研究的全新疆域。
只是文献注释费了些周折,好些他印象里存在的参考文献在这个年代却不好找,不得已删改几处引用。
第三部分理论框架反而写得最顺。
这一部分许成军构建了中国传统文论现代转化的“三重机制”的理论框架。
概念迁移机制让古典文论核心概念在当代创作中焕发新生;
美学平衡机制用传统“中和之美”破解时代创作的两极化,以“哀而不伤”平衡伤痕文学的悲情控诉,用“执两用中”调和改革文学的口号化;
实践落地机制则直指基层创作如何激活传统文论的现实路径。
第四部分案例论证。
他以自身创作实践为证,拆解1979年农村题材创作中的传统转化关键:意象叙事与传统比兴的自然融合,让田间地头的寻常景物都带上文化景深;章培横学术思想的案例验证,则让理论落地有了鲜活注脚。
第五部分结论,许成军提出了这篇论文的创新价值与时代启示。
“本研究的理论创新在于提出“传统文论不是历史遗产,而是活的创作方法论”,打破“传统等于保守”的刻板认知。实践层面,为创作者提供“立足本土、超越西化”的路径,证明基层经验与传统智慧结合可催生优质作品。学术上,精准回应“文学需有民族根基”的期待,填补1979年传统文论现代转化的研究空白,为后续文学理论本土化探索奠定基础,让文化根脉在时代变革中持续生长。”
捋清了论文整篇内容后,许成军揉了揉眼睛,从包抽出一沓方格稿纸开始正式誊抄。
这一时期,学术写作、正式文稿普遍使用统一规格的方格稿纸。
通常为16开或32开,16开更常见于正式文稿,每页印有均匀的方格,每格对应一个汉字,方便计数和排版,也符合当时对文稿规范性的要求。
许成军捏起钢笔,笔尖在第一格悬停半秒才落下。
这活儿不用费脑子琢磨论点,却容不得半点潦草。
错字要划规范的斜线,转行得对齐竖格,连标点都得占准一格位置。
笔尖划过纸面时沙沙作响,偶尔停顿是在核对原稿字句。
直到肚子饿得轻轻叫了一声,他才惊觉笔下的稿纸已摞起薄薄一迭,最后一格落下的句号正好卡在午饭时间的当口。
人是铁,饭是钢!
后世有首戏作,此时倒是应景。
名字叫《钗头凤没货》。
“红烧肉,二锅头。满楼春卷炸鸡柳;半夜冷,没存货,一怀凉水,半个苹果,饿,饿,饿!”
他正俯身收拾帆布包。
耳畔忽然传来一阵极轻的脚步声,混着旧书特有的樟木香气,像有片云悄悄飘进了屋。
他下意识抬了头,目光越过书架缝隙,直直撞向声音来处。
逆光里站着的姑娘,月白布衬衫被阳光染得透亮,领口蝴蝶结松松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