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日常切片》(2 / 3)

“但是从你的材料看,其实我认为是绝对够格,放在往年大可不用你来面试这一趟。”

“但是今年特殊,有消息说10月要全面取消工农兵推荐,本来在这风口上,复旦今年也是要停的,最后留了口子,但是全国也才十几个名额。”

“所以艰涩之处也请你理解。”

其实很多时候,你一句话就能改变别人的态度。

当然你也得知道该说什么话。

“当然能理解老师们的良苦用心,也让您和各位教授费心了。”许成军应道。

教务抬头看看许成军,笑了。

兴许是觉得这知青还挺有趣。

就又从抽屉里拿出张面试流程表:“大后天上午九点,面试在三楼会议室。我去约,朱教授、章教授都会在,还有三位搞文学研究的老师。你准备准备讲讲《谷仓》的创作思路,其他作品也可能会问到。”

他顿了顿,补充道,“如果有些理论不好讲,就多说说你在生产队的实际观察。”

许成军接过流程表,上面用红笔标着四个环节:作品解读、政策理解、文学理论、现场写作。

“谢谢您提醒。现场写作大概是什么题材”

“不好说。”

教务员收拾着档案,“去年考的是《家乡》,前年是《一次劳动》,都是跟生活相关的。你平时怎么观察生活,到时候就怎么写。”

命题到是很符合文学思潮,到也不难。

他指了指窗外,“招待所安排在后门的知青楼,凭这个条子能住到面试结束,一天八毛,走学校账。”

许成军接过住宿条子,也没打算住。

文联招待所多好!

入则汪曾祺,出则谌容!

“请问面试结果大概多久能出来”

“现场就能告知你,这次章教授是关键,如果录取了,通知书会和高考生一起寄。”

教务员把档案袋放进铁皮柜,锁芯转动的“咔嗒”声格外清晰。

“对了,如果通过,九月初来报到,要带户籍迁移证和粮油关系证明。知青户口迁到学校,粮食定量每月三十二斤,比农村宽裕些。”

“谢谢您,添麻烦了。”许成军客气的跟教务员握手。

教务员笑着指了指门后,“别客气,有空可以去图书馆或者系里的资料室坐坐,拿着我给你的条子,跟管理员说找‘农村题材创作参考’,他们会给你找相关的期刊。”

“我叫孙树起,叫我孙老师就行,以后如果你顺利入校少不得跟我打交道。”

许成军笑着问了声好:“孙老师好,已经很给您添麻烦了。”

下楼的时候路过三楼,许成军特意放轻了脚步。

楼梯板“吱呀”的轻响里,那唱《无锡景》的女声却没再飘来。

他在转角停了停,廊下的风带着草木气掠过鼻尖,带着几分江南的温润。

摇摇头,不无遗憾的往出走。

到二楼拐角,一面落了薄尘的大镜子嵌在墙里,边缘的水银有些剥落。

许成军站定,镜中的人影瘦高,衬衫领口沾着点旅途的灰,眉眼间的书卷气里,藏着两世为人的笃定。

他抬手想擦去镜子上的灰尘,指尖刚触到冰凉的玻璃,却猛地顿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