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是何用意(1 / 2)

赵剑之所以要去汉阳郡,是因为按史料记载,盖勋的汉阳太守是凉州刺史杨雍举荐的,耿鄙接任刺史后留任了盖勋。

盖勋任内开仓赈济灾民、整肃吏治,深得民心,成为东汉末年西北边疆的重要官员。

但一年后,汉阳郡太守换成了傅燮。盖勋被征入朝廷,任讨虏校尉,负责参与京城周边的军事事务。

当时朝政被宦官集团把持,盖勋曾与袁绍、王允等密谋铲除宦官,但未成功。

之后,盖勋转任掌管禁军骑兵的越骑校尉,因性格刚直,多次向汉灵帝直言劝谏,反对灵帝宠信宦官、滥用民力,甚至当面斥责宦官蹇硕,因此受到排挤,但因其声望较高,未被直接迫害。

189年,董卓入京专权后,为拉拢名士,任命盖勋为议郎。盖勋不满董卓残暴,暗中与司徒王允、左将军皇甫嵩等密谋推翻董卓,但因势力悬殊未能行动。

初平二年(191年),盖勋因忧愤成疾,在洛阳病逝,终年五十一岁。

对于这样一位一生始终以忠直闻名,是汉末抵御边患与抗争权臣的重要人物,赵剑自然是想拉为己用了。

只要能够得到盖勋认可或支持,即便不为主臣关系,他也会想方设法让盖勋留在凉州。

田丰又问:“主公既已不准备出征,这圣上下旨催我军追剿,该如何应对?”

赵剑一笑:“元浩这是在考我呀?虚虚实实,真真假假,雷声大,雨点小,只要搞出动静,朝廷再盯,都无所谓了。

此事就辛苦元浩安排了!”

田丰笑了:“为主公做事,何谈辛苦!”

当日,赵剑只身一人前往汉阳。

暮色裹挟着沙尘掠过汉阳郡城墙。赵剑望着城头飘扬的“盖”字旌旗,心中暗忖:但愿此番前来,能够得之所愿。

城门处,流民们扶老携幼缓缓而入,衣袍虽破旧,却不见往日的惊惶。

两名郡兵手持长枪立在门柱两侧,目光温和地指引着:“老丈莫急,粥棚在西街,医馆今日免诊金。”

青石街道上,货郎的铜锣声混着马蹄轻响。街角的铁匠铺火星四溅,新打的农具堆成小山。

布庄门前,几个羌人商贩用生硬的汉话与掌柜讨价还价,羊皮袄与粗布衣裳挂在一起,在风中轻轻晃动。

流民们三五成群围坐在粥棚前,热气腾腾的麦粥里竟能捞出零星菜叶,孩童捧着陶碗嬉笑打闹,惊飞了屋檐下的麻雀。

“让让!让让!”几辆满载粮草的马车从西街驶来,车辕上的汉子们扯着嗓子吆喝。

流民们自觉退到路边,望着车身上“汉阳郡仓”的朱漆印记窃窃私语:“盖太守从羌人牧场换来的粮草,说是用盐巴和铁器抵的。”“听说羌人豪帅还送了战马过来,要和郡里通商呢!”

街角的茶楼里,说书人惊堂木一拍:“各位看官!要说这冀县能有今日太平,全赖盖太守的妙招…”

话音未落,门外忽然传来整齐的脚步声。一队身着麻衣的民夫扛着锄头走过,领头的汉子腰间别着竹牌,上面刻着“筑堤队”三个小字。

原来,盖勋正组织流民修缮被战火损毁的堤坝,以工代赈,让众人能凭力气换口粮。

暮色渐浓,城楼上的梆子声悠悠传来。流民们裹紧破被,在临时搭建的窝棚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