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的消息,咱们隔壁村的人,今儿个也要出海,他们会在10点的时候,往东边的渔场捕捞。”
王队长有些好笑的道:“人家去那个地方近,这有什么好奇怪的。”
“行啦,你也别瞎琢磨这些啦,这不是你一个新船员该操心的事。”
他就差直白地说,李建军经验不足,就别瞎建议了。
过去,李建军干得最多的话,也只是在码头那里,做一下装卸工而已。
出海的活儿即危险又刺激,轮不到他这么干活不认真的人。
李建军有些急了,他可是知道这邻村的人会有多大的运道。
对方只需要花一个小时就能赶到那个渔场,然后会爆仓啊,只一次,赚到的就足够村子里的人吃半年的。
他们所在的海蛎湾屯子,离着这个渔场有两个小时的航程。
说实话,确实是远了一些,王明根本没考虑过。
这大海那么大,去哪儿捕捞不行,非得跨地区和人争?
这年头,大家伙儿都难,为了一点资源归属,是很容易争斗起来的。
这么冒险的事,光是想想就要规避开才是。
李建军也不藏着掖着了,把那个爆仓的秘密说了出来,然后道:“咱们的人集合好后,大概在8点能准备时出,然后,10点前就能赶到目的地截胡。”
“等到那邻村的渔队出发的时候,我们已经满载而归。”
“你要是不放心的话,咱们还可以绕个远路,不与这些人碰面,神不知鬼不觉的就回来了。”
那些人不会知道他们在哪里捕捞到的鱼,就算知道了,也只会说他们走了狗屎运,这海上的资源,也没说哪个渔场就是哪个村的,人人可以凭借手段自主捕捞。
听到说干一票能吃半年后,这个人如果说不心动,那是假的。
村子里的船只,大大小小的都有。
有10艘比较传统的,是靠人力扳浆的大拉网船,也叫三叶板,需要10人一起划桨才能驱动,船舱里能载重5吨左右的渔货。
还有30艘挂网船,因为其外形类似鞋子,本地人一般叫花鞋,载重只有1吨,只需要2人作业。
还有好些奇奇怪怪的船,比如铁脚子网船,扒网船,张网船,算下来,出一次海的话,能有200人出动。
这已经是整个渔村能摆出来的最大阵容了。
既然会爆仓,就不能有留下遗憾,王明很快就把其余的几个小队队长找了来,和李建军一起密谈这件事情的可操作性。
来回四个小时的航程,花鞋船上的人到底要不要跟着跑这一趟。
海上风大浪大的,小渔船合适近海活动,没法去远海,被丢下的可能性很高。
李建军看中的是30艘的数量,算下来就是30吨的渔货,如果不要的话,这种机会很难再有下一次。
于是,提了一个建议,让花鞋船和他们的三叶板船兵分两路行动。
花鞋船可以从一个海沟那里穿行过去。
那个地方出了名的狭窄,只有这种小船才能轻松自由出入。
在这一片海滩,这个海沟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