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大才与传世之文,用以回击北方对江南学风的轻蔑。
末句“一纸金榜半金陵”
,则摆出事实——江南士子历来在科举中占据半壁江山。
以“金陵”
代称江南文脉,借数据反讽“北独占名”
的论调,锋芒毕露。
说书人吟诵至此,南方士子齐声叫好,喝彩如雷,这诗几乎成了他们心声的代言。
另外两虽立意相似,但比之而言,气势与文采稍逊,不免被这抢了风头。
而不少北方士子听完这,神色略显不豫。
若单以此作观之,怕是南方胜券在握。
然而,风向却在说书人朗读北方作品后陡然一变。
其中一对联,以大义入笔,立意宽宏,不仅化解南方关于“赋税沉重”
的指控,反而回敬一记“高维反杀”
:
漕船压断运河脊,
龙旗漫卷蓟门秋。
万斛珠米养九边,
半入烽烟半戍楼。
此联气象宏阔,将漕粮直接与边防军需挂钩。
指出南方所负赋税虽重,实为“养边御敌”
之义举,反成护国之功。
“龙旗蓟门”
象征皇权与北地军镇,压得运河之“重”
,实则为护疆之“责”
。
“万斛珠米”
既显江南物资丰饶。
“半入烽烟半戍楼”
则道尽北地将士赴汤蹈火的守土之功,南士之怨一朝成轻。
相比南方士子的直抒胸臆,这北方佳作却别开生面,以更高的格局回应质疑,以宽广的胸襟化解对峙之意。
再加上说书人声情并茂、一腔热血的演绎。
赢得北方士子拍案叫绝不说,就连不少南方士子也忍不住点头称赞。
周围茶客掌声雷动,叫好声不绝于耳。
另一北方作品则直指南方赋税沉重之源,暗示江南繁华背后,是北疆将士以血肉换来的安稳,那种家国牺牲的悲怆意味,引不少观众对戍边之苦的共鸣,立意沉稳而厚重。
还有一,则将漕粮与南地声色场所并论,讽刺意味甚烈,虽笔锋尖锐,却略显狭促,反倒失了气度。
若论文辞华美,南方或稍占优势;
但若看立意格局,亦即道义与视野的高度,北方作品显然更胜一筹。
最终,老太史缓缓起身,抚着长须,目光扫过场中六位士子,声音沉稳悠长,带着一股阅尽人情世故的沧桑味道:
“诸位高朋,方才这一炷香,燃的不止是时辰,更燃得文思如火,剑气纵横!
老夫观六位才俊下笔,恰如江河奔腾、山岳相对,风骨各异,才情迭出。”
说到这里,老太史微顿了一下,脸上现出几分感慨。
“南北两地,风物有别,士风亦异。
今日之作,有的犀利如剑锋,有的厚重如青钟。
若论辞采之美,南方俊才妙笔生花,确有佳处;
若比格局之广,北地文士以家国为念、民生为本,其立意更显沉稳。”
他语调一转,目光一凝:
“本局比试,南北才情,可谓各擅胜场,本在伯仲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