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廷辩(2 / 6)

    夏原吉这样的人不多,这一类人有一个基本上相同的政治倾向,那就是对宦官干政的厌恶。

    从永乐时代走来的大臣,亲眼目睹了郑和等人的壮举和功绩,但即便如此,也不能掩盖他们对宦官干政的排斥。

    在明朝历史上,宦官在大部分时间中,等同于为非作歹的奸佞,且权势极大,那些权宦,内阁大学士乃至于六部尚书都要跪行,大太监王振更是厉害,王侯公主都要称呼王振为翁父,国公也要跪着给王振行礼。

    但凡是性格刚直的官员,谁能受得了这样的屈辱?

    即便是能忍受,也不过是因为心中存了除掉这些阉宦的心罢了,譬如正德时期的内阁大学士李东阳,为了除掉刘瑾,一直忍辱负重,一直到大获全胜后,立刻辞职。

    很多人不由自主会站在皇帝的位置上,于是认为太监相对而言更好一点,但李祺不会这么想。

    在他看来,如果说皇帝是光、暗兼有的生物,是好坏参半的存在,那太监就基本上完全是皇帝恶的那一面,历史上所有的贤宦加起来,也不如一个大太监造成的危害大。

    这种完全不受制度控制、没有个人信仰、缺乏治国能力、接近朝廷中枢的怪胎,从一开始就不应该存在!

    就算是有太监,那也应该是读书人阉了送进宫中,而不是让什么刘瑾、魏忠贤这种大字不识两个的人执掌天下。

    这和从电子厂里面找个精神小伙去当国家元首有什么区别?

    李祺的这种政治倾向自然影响到了李显穆,虽然李氏和郑和等不少太监都保持着相对友好的关系,但除了郑和这种的确有功绩的人之外,其他的都保持着审视的态度。

    夏原吉感受到了李显穆的这种政治倾向,于是他愿意放下一直以来的文官内阁各派系间的争端,和李显穆携手同进。

    心中这般想着,被召进宫中的大臣,已经进入了奉天殿中。

    一看到皇帝议事的大殿,群臣便是一阵肃然。

    当初太祖皇帝议事是一直在奉天殿,处理政务也在奉天殿,大朝会等事自然更是在奉天殿。

    但太宗皇帝靖难功成时,奉天殿随着建文焚毁了,于是就在华盖殿议事,后来就一直固定在华盖殿,奉天殿只有大朝会等极其重要的场合,才会议事。

    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