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阁老(1 / 6)

    李显穆脚步轻快的离开了华盖殿,阳光落在他身上,驱散寒意。

    皇帝朱瞻基同意了他的建议。

    这是国家政治体制的一大进步!

    永乐初年,内阁大学士,皆是编纂、预检、讲读之官,在午门内的文渊阁办公,不置自己的官属,也不得专制六部诸司各衙门。

    六部诸司奏事,亦不需要经过内阁。

    从今日开始,六部就不得不一定程度上,看内阁的眼色行事,尤其是户部、工部、刑部,这三个部门的工作,走流程的居多。

    户部有各项财政拨款的批复、工部有各项工部的预算批复、刑部则有各项案件,譬如死刑案件都要皇帝亲自批复。

    朱瞻基的动作非常快,在宣德元年真正到来之前,他要组建一个高效的执政班底,新内阁便是这套班底不可或缺的一环。

    很快就有旨意传出,“诸司衙门的奏章,送抵通政司后,入宫送往皇帝处,而后送入内阁,由内阁初步批阅,给出建议,再交由皇帝同意。”

    通政司送入宫中的奏章,全部都有备份,通常是三份,上奏的人留一份,通政司留一份,然后皇宫再存档一份。

    这么重大的消息,自然让无数人为之震惊。

    当传出到六部诸衙门时,无论是尚书侍郎,还是普通的官吏,几乎所有人都惊呆了,大家都不是傻子,当然知道这件事必然会大大提升内阁的权力。

    以后六部的奏章,都要先经过内阁看一轮,那岂不是有什么弹劾也要先送过去了?

    最先反对的就是都察院。

    前任左都御史郑欢离任后,新任左都御史上任后立刻将都察院重新梳理了一番。

    上任后他本来没有什么大动作,但却没想到迎来了如此离谱的一道旨意。

    当即召集了整个都察院的御史,沉声道:“自太祖皇帝时期建立都察院,授予了我们风闻奏事的权力,但凡有弹劾,便呈递于皇帝,可如今却要经过内阁这么一个无品级的机构,这是践踏国朝的制度,本官要上书陛下反对,诸位同僚呢?”

    “附从总宪!”

    “内阁无权监管我都察院的奏章!”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