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五年(2 / 5)

初期就能带来一年至少几百万两白银的收入,若是日后全力开采,达到千万两也不是问题。

    当这个消息传回大明后,几乎所有人都失声了,大明有多缺少白银呢?

    在大明朝,皇帝赏赐前来朝贡的国家,赏银只有几百两,黄金、白银、铜,都是大明的管控资源,严禁外流。

    任何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日本的银矿一旦运回大明,朝廷就能重新开始铸钱,大明缺钱的困境将会一去不复返。

    在这种情况下,李显穆向皇帝提出了将铸钱司从工部独立的建议,朱棣也看出了铸钱司的庞大利益,很快就下旨将其独立出来,他本来想完全收归内廷,但最终还是妥协,由内廷和外廷共同监督,设立两个主管。

    在永乐十五年,第一批白银从日本漂洋过海来到了大明。

    当满船白花花的银子出现在大明权贵眼前时,那种震撼是难以言明的。

    李显穆因前后功勋,在永乐十五年秋,代掌工部,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最晚一年半,他就要升任工部尚书了。

    但天有不测风云。

    永乐十六年。

    那场李祺预测中的大旱终究还是爆发了,这场大旱比想象中还要可怕的多。

    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赤地千里!

    这场大旱波及到了山东几乎每一个州府,大地开裂,几个月的时间点滴雨水都不曾下,伴随着大旱,蝗灾也出现了,而根据科学分析,当昆虫聚集时,会分泌一种有毒物质,只需要很少就可以致死。

    天灾之外,还有人祸。

    早在数年之前,李显穆第一次从江南归来后,在李显穆的提议下,朝廷就加强了对山东的关注,甚至派出了山东巡抚常驻,但随着朝廷各项事务推进,对山东的关注自然就渐渐减弱。

    李显穆也不可能和别人说永乐十六年会有大旱,只能用自己的方式,提前做些准备,但事实证明,他做的那些准备,没能用上。

    那些山东的官吏在大旱刚刚出现苗头的时候,所想的不是赶紧解决问题,而是趁着灾年大发国难财,大概当时他们也没想到山东的旱灾竟然会这么严重。

    等到大旱真的来临,他们已经不敢上报了,因为事情闹得太大了,如果上报最轻都是乌纱帽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