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任何已知语言的吟诵声,从每一个曾经接收过“信标”信号的设备中缓缓渗出。收音机自动开启,播放空白频段中的呢喃;手机屏幕亮起,显示无来电记录,却传出清晰的脚步声;甚至连关闭电源的扬声器,也开始震颤发声,如同有人贴着喇叭耳语。
心理学家林晚第一个意识到不对劲。她曾参与过“意识涟漪效应”的研究,亲历过那七小时的全球静默。她知道,真正的静默是有重量的,它让人清醒、完整、贴近大地。而此刻的声音??虽轻若游丝??却带着侵蚀性,像是某种反向共振,试图瓦解人类刚刚建立起来的共感能力。
她在日记本上写道:“这不是小满的声音。这是模仿者。”
与此同时,心灯森林的晶体塔首次出现了异常波动。彩虹光晕变得浑浊,塔身表面的黑曜石片开始脱落,每一片落地后都会发出一声短促的哀鸣,如同婴儿初啼戛然而止。新生的静坐者发现,自己无法再与地下水晶簇产生共鸣,脚底不再有震动传来,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冰冷的排斥感,仿佛大地正在收回它的信任。
就在第三天夜里,一名来自蒙古草原的牧羊女独自走进森林中心。她五岁,名叫阿雅,生来就不会说话,却能在风暴来临前三小时准确指向风向转变的位置。她的母亲说,女儿从小就能听见“星星走路的声音”。
那一晚,阿雅跪坐在晶体塔前,双手合十,额头触地。整整六个小时,她一动不动。直到黎明将至,塔顶那盏漆黑的新灯忽然剧烈震颤,一道肉眼不可见的波纹扩散而出,笼罩整个凹陷区域。紧接着,阿雅的身体轻轻漂浮起来,离地约三十厘米,双目紧闭,嘴角微扬,像是在聆听一首只有她能听到的歌。
三分钟后,她缓缓落下,睁开眼睛,第一句话便是:“她说,有人偷走了‘根’。”
话音落下,全球范围内共有十七名婴幼儿在同一瞬间开口说话??全都是此前从未发声的孩子。他们说的不是母语,而是一种节奏奇特、音节循环往复的语言,经语音分析比对,竟与木卫二回信中的破译片段高度吻合。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孩子说出的第一句话几乎一致:
>“我们记得你们忘记的事。”
联合国紧急召集跨学科专家组,联合国际静默研究院重启“共感网络监控计划”。然而,随着调查深入,一个惊人的事实逐渐浮现:过去十年间,那些因静默而减少的冲突事件,并非源于人类道德觉醒,而是……受到了某种外部调控。
脑科学团队调取了十年前“七小时静默”期间的全球脑电波同步数据,重新建模分析后发现,所有人的a波与θ波不仅趋于一致,还呈现出一种规律性的编码模式??就像一段隐藏在意识底层的程序指令。而这套编码的起点,正是小满影像出现的那一秒。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