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中轴线安装6门采用模块化设计的多联装、多用途导弹射器,这些射器将搭载包括动能拦截弹、中程攻击导弹乃至小型核战斗部在内的多种弹药,作为与敌舰生近距离短兵相接时的主要反击手段。
接着,他们还在舰艏——那个通常用于安装主力武器的关键位置预留了一座具备高度兼容性与升级潜力的重型武器平台,以便在后续的技术展中,能够灵活地安装其他更先进的武器系统,无论是高能束能武器,还是电磁轨道炮等动能武器。
最后,也是关乎舰船生存的最后一道屏障——原型舰的点防御系统。
设计师们将在舰船的两舷关键节点处,对称安装总计8台最新研制的“赤蟒一式”
高多管近防炮系统。
这些拥有极高射和智能火控系统的“金属风暴”
制造者,将作为原型舰抵御来袭威胁的最后一道防线,用密集的弹幕拦截“九头蛇”
战舰可能射的、度与机动性未知的导弹或其他小型高攻击武器。
在综合考虑了庞大的格纳库空间需求、数百名包括飞行员、工程师、武器操作员、指挥人员等船员必要的起居与维生空间、储存大量高能推进剂以及其他诸如能量核心、传感器阵列、电子战套件等附属设施所需要的庞大内部容积之后。
设计师们初步估算,这艘原型舰的总舰长很有可能会落在2oo米至25o米之间的范围,最大舰宽则可能在2o米到25米左右,而为了适应轨道船坞的建造限制,其整体高度则被严格限制在35米以内。
至于这艘承载着人类星际梦想与生存希望的原型舰的最终质量,设计师们在这个问题上给出的估测数值,则显得极其不确定,甚至可以说是天差地别。
有的团队基于传统材料与结构推测其质量可能在两万吨左右,有的则认为采用了大量轻质复合材料和特种金属材料等优化结构后,或许只有八千吨,而另一些更为悲观、更注重防护与冗余设计的专家,甚至认为其最终质量可能会突破惊人的十万吨大关!
毕竟,这是人类文明即将亲手建造的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宇宙战舰,它究竟会有多重?这个沉甸甸的问题,或许只有当它真正从冰冷的设计蓝图变成翱翔于星海之间的钢铁实体时,才能最终揭晓答案。
既然具体的设计理念与基本框架已经在无数次的争论与妥协中艰难确立,那么在历经了一个虽然短暂、但却充满了各种技术攻关与资源调配挑战的准备阶段之后,数百人的庞大轨道工程团队——这个由来自顶尖航天机构与科研院所的精英组成的联合体终于可以正式开始他们那注定载入史册的建造工作了。
得益于“天宫”
轨道综合空间站在先前建设过程中积累并验证的高度成熟的模块化舱室无人建造技术,工程师们能够将相当一部分繁重、重复且具有一定危险性的结构组装工作,放心地移交给那些部署在轨道造船厂内外的、由先进人工智能控制的工程无人机。
这些外形各异、能够在真空与微重力环境下紧密配合、行动有条不紊的无人机群,只需要让驻站的软件工程师们根据最新的建造蓝图稍作调试与优化一番,或者是上传新的控制算法或任务脚本,便能立刻转变为高效、精准、不知疲倦的“轨道瓦泥匠”
。
如同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