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占领兰州,沿袭金制,置兰州,领阿干县,设司候司;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阿干县、司候司入兰州,并废兰州堡、寨,龛谷、定远2县入兰州;元代兰州、金州属陕西行省,废卓啰和南监军司,置庄浪州(治今永登县),属甘肃行省。
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徐达率军攻取兰州,降兰州为兰县、金州为金县,属陕西布政使司临洮府。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置陕西都司兰州卫,指挥使驻兰县。洪武五年(1372年),改庄浪州为庄浪卫,属陕西行都司。明宪宗成化十三年(公元1479年),升兰县为兰州,兰州辖区包括今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四区和皋兰县及景泰县部分地区。明代降金州为金县时,治所自龛谷移至今榆中县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肃王由甘州(今张掖市)移驻兰县,建肃王府(今省政府驻地),其护卫队甘州中护卫亦移兰州,但卫名未改。
兰州市位于中国西北部、甘肃省中部,[44]是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16]介于东经102°35′58”~104°34′29”、北纬35°34′20”~37°07′07”之间。东与定西市接壤,东南与定西市毗邻,南与临夏回族自治州相连,西南与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隔湟水相望,西、西北与武威市交接,北与白银市为邻,东北与白银市相接。[36]截至2024年,全市总面积.6平方千米。
兰州市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其特点是日照充足,光能富裕;气候差异明显;降水量少,地域差异大;灾害性天气多,干旱尤为严重;雨热同季,四季分明,[36]夏无酷暑,冬无严寒。[11]年平均气温10.9c。[207]极端最低气温-21.7c(1964年1月27日),极端最高气温39.8c(2000年7月24日)。[36]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374小时无霜期为172天,年平均降水量为300毫米左右。[207]降雨集中在每年7-9月,8月最多。
兰州市地表大部分被第四纪松散沉积物所覆盖,基岩主要出露在南部、西部和北部边界一带的山区。境内出露的地层有前古生界、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等。其中出露面积最广的是中生界下白垩统河口群、新生界第三系红层和第四系黄土等。[49]
前古生界主要出露在兰州市东南部、南部、西南部边界一带,组成祁连山东延余脉的马衔山、兴隆山、甘青交界的界山、奖俊埠岭以及七道梁的潜山等,其岩性为一套变质岩系。前长城系地层主要分布在榆中县与临洮县交界的马衔山区,在红古区享堂峡也有零星出露,在七道梁以潜山存在,其岩性为一套遭受混合岩化作用而形成的各种混合岩、混合质花岗岩、片麻岩和片岩夹扁豆状白云岩及大理岩。它又可以分为杲兰群和兴隆山群。蓟县系地层零星分布于大通河下游和榆中县小康营以南、高崖西南,另外在马衔山西北麓的高家湾、孙家湾、羊寨一带也有分布。震旦系仅在永登县西北铁成沟、杏儿沟一带有少量出露。[49]
古生界地层仅分布在永登县和皋兰县北部边界一带,呈北西—南东方向的条带状展布,组成了祁连山东延余脉的宝泉山、和尚沟岘、大土梁等北部界山。寒武系仅分布在永登县葛家堡、甘露池、沙梁墩以东,皋兰县大横路至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