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重视亲情的萧衍的打击不小。
哪知一年后,更大打击接踵而至:531年初,长子萧统病逝;年底,叛逃北方的次子萧赞(原名萧综)在魏国病逝。
二人都只有3o岁。
太子萧统、次子萧综之死,强烈刺激到了萧衍,令他感到自己罪孽深重。
因为,这两个极其优秀儿子的早逝,都与萧衍直接相关。
萧统作为太子,十分合格,甚至远期望。
萧衍对太子也一直非常满意。
太子的年龄就是萧衍在皇位上的时间。
即:太子多少岁,萧衍就做了多少年皇帝。
南梁国家大事就那几样:
政治:皇帝暨皇室、世家大族门阀(地主)、中底层士子(读书当官者)、底层民众。
——这几个阶层的利益冲突如何调和。
军事:主要敌人是北魏,次要敌人是各地蛮族(少数民族)暴动。
经济:农业(粮食、桑麻种植)、手工业、商业的税率怎么确定,城镇、农村范围如何划分……等等。
文化:对诸子百家文化,宣扬谁、抑制谁、消灭谁?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的边界如何界定?儒、佛、道的扶持或压制。
随着萧衍在位时间延长,他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认识也在变化,国家政策因而随之被调整。
有些方面的调整很大,比如对世家大族与文官集团的矛盾处理办法。
萧衍沿用南朝宋国皇帝刘裕的思路,把“贵族镇要藩、武将执兵柄、寒门掌机要”
这套体制挥到登峰造极地步。
使得州郡官吏系统叠床架屋、极度臃肿不堪。
太子萧统随着年龄增长,读书更多,接触的人和事也不断拓宽,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逐渐形成。
有些方面未必与与父皇萧衍保持完全一致。
尤其是:皇帝身边的权臣和太子身边的辅臣,他们各有自己的长远设计和眼前盘算,冲突是非常明显的。
这种情况导致皇帝听到的对太子的评价,负面言论越来越多。
皇帝和太子之间,本来只要及时当面沟通,一般是不会积累埋怨的。
但是皇宫大臣与东宫辅臣,都不是什么省油的灯。
他们往往心照不宣相互配合,阻挠皇帝与太子的沟通,借此增加自己的话语权。
所以,随着时间推移,皇帝萧衍对太子的斥责多了起来。
质变生在太子生母丁贵嫔生病以致薨逝之后。
母妃死后,太子萧统受父皇指令,为她物色了一块墓地。
有人找到萧衍的贴身太监俞三副,对他许诺:有块风水宝地,希望三百万钱卖给太子。
事成则分一百万给俞。
俞三副便对萧衍说:太子给丁贵嫔买的那块墓地,风水对夫君皇上不利。
应该换一块有利于皇上的地。
有现成的。
萧衍是很迷信之人。
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的原则,他诏谕太子将母妃墓地换成俞三副推荐的那块。
俞三副自然得了一百万好处。
丁贵嫔下葬后,有个道士得知太子将母妃葬在那里,便对挚友评价道:那块墓地对墓主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