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o8章 燎原(1 / 3)

中国历史上,“州”

的含义和数量是经常变化的。

史记记载,大禹治水时,将天下分为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

汉武帝时期,重新划分行政区域,将国家划成十三块,以“州”

命名。

那时,州的长官叫“刺史”

,由中央任命。

到东汉末年,各州人事权实际上独立了,不受中央委派,差不多等于是诸侯,其长官便改称“州牧”

“牧”

字的甲骨文字形是人手拿鞭子驱赶牲畜。

州长官名用这个“牧”

字,正是取“州民乃州官之畜物”

的意思。

后来有句话叫“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其实是把州官形容的太仁慈了。

说出这句话的人是宋朝大文人陆游。

他表面上是在踩州官,本质上是为州官洗白。

因为他的潜台词是“州官与百姓的行事准则等同”

州官的行事准则,什么时候与百姓等同过?!

史上第一个州牧是益州牧刘焉。

刘焉有四个儿子。

长子、次子参与密谋诛杀董卓余党李傕,事败被杀;三子早早病死;四子刘璋在刘焉死后继任益州牧。

在诸葛亮的设计谋划下,刘备成功夺走刘璋的益州牧之职,霸占益州4o多年,把富裕的益州本地人拖进无尽苦难深渊。

——诸葛亮在“隆中对”

里赤裸裸表达了他的图谋,只是把自己的目的打扮得像共产主义理想那么冠冕堂皇。

有关东汉末年及三国的史籍,作者都把刘备的蜀汉作为正统政权来对待,所以对刘备、诸葛亮、蜀国多肯定、溢美之词。

他们对这段史实的记叙,无不颠倒是非。

真实的历史是:刘备、诸葛亮打着儒家仁义道德的旗号,却遵循丛林法则,暴力夺取刘璋祖业,并残忍屠戮益州当地反抗者。

事后再洗白、甚至美化自己。

回到正题。

到魏晋时期,州长官又变回由中央委任。

再到南北朝时,州的最大特点是重叠命名,不断分割繁衍,数量暴增。

州长官多数称刺史,少数称州牧。

称州牧的都是皇族宗室,有点诸侯味道。

比如,都洛阳所在的州叫司州,长官就叫司州牧。

现任司州牧由丞相元雍兼任。

北魏时期,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共有38个州。

其中河南25州,河北13州。

但到了胡太后摄政后期,北魏有111个州、519个郡、1352个县。

之所以河北的“州”

比河南的少,是因为北方有十几个比“州”

高一品的“军镇”

军镇最初的概念可以用后世的“特区”

去理解,只是比后世“特区”

更特殊:军镇先是政治特区,然后才是经济特区。

北方六镇就是其中之六。

六镇爆大规模起义后,破六韩拔陵巅峰时期,“真王”

政权覆盖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