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o章 摸底(2 / 3)

书监、丞相、扬州刺史,晋爵南郡王。

但心里则颇为提防。

刘义宣有口吃毛病,不善言辞,但心思很多。

他琢磨:回到京城,在朝堂上任职,无论头衔多么高,上面总有五哥刘义恭压着。

最主要的是:回到朝堂担任宰相,那扬州刺史就只是个附带职务。

因为扬州下辖的丹阳郡是京畿重地。

扬州刺史部的军权,从来都是由中央节制。

自己这头失去了荆州军队掌控权,那头的扬州军队,自己不可能拥有绝对指挥权。

这年头,父子关系都靠不住,更不用说兄弟关系、叔侄关系。

手头没有军队很危险。

于是,刘义宣上表恭谢新皇时,又表示自己习惯了荆州,不愿挪窝。

刘骏便更改诏书:南郡王刘义宣以丞相身份兼领荆州、湘州刺史。

接着,刘骏布一系列人事任命,对地方大员、军队将领作出相应改组、调换。

随王刘诞改封竟陵王、扬州刺史。

大功臣沈庆之任南兖州刺史、臧质为车骑将军和江州刺史、柳元景为领军将军、王玄谟为徐州刺史、鲁爽为豫州刺史、鲁秀为司州刺史、朱修之为雍州刺史、刘秀之为益州刺史…

鉴于太子府军队编制庞大导致皇宫宿卫都招架不住,从而使前太子成功弑父。

新皇帝下令:东宫甲士编制由一万裁撤到2千。

相对应地,刘骏在皇宫增设殿门、上阁门屯兵,加强皇帝安保力量。

……

这一阵子宋国皇室生大变故,连皇帝都换了两个,而且都是被杀的。

这本来是骇人听闻的惊世巨变。

可因为北方魏国刚刚经历过几乎一模一样的巨变,使得刘宋国的宫廷政变显得没那么新奇。

热搜、头条确实都上了,但民间的反应,似乎相当平淡。

有种见怪不怪的意味。

宋国皇帝先后崩殂的震荡很快平息下来,国家再次走上正轨。

萧西风也回到了天目山,开始查探钱塘、会稽郡、扬州等官府的情况。

会稽郡原本是个大郡。

后来随着人口增加,分为两个郡:会稽郡、吴郡。

钱塘县属于吴郡。

萧西风稍稍出点手段,便弄清了几级长官的名字来历。

钱塘县令是沈文秀;吴郡太守是顾琛;扬州刺史是刘诞。

沈文秀的后台是其叔父沈庆之。

这次刘骏起兵造反、登上皇位,沈庆之居功至伟。

刘骏也不吝啬,为沈庆之晋爵南昌县公,任持使节,都督南兖、豫、徐、兖四州诸军事,镇军将军,南兖州刺史。

官居正二品。

所以,沈文秀有这样靠山,前程可期。

萧西风心里记挂着一人:盱眙太守沈璞,沈林子大人的儿子。

沈璞与沈庆之、沈文秀都是出自吴郡武康县沈家。

但这两脉在上几代分裂,积下了世仇。

沈林子大人的父亲、祖父、以及全族大多数人,就是沈庆之祖父向朝堂举报,遭到屠杀的。

举报理由是他们乃五斗米教教徒。

沈田子、沈林子两兄弟是躲在天目山很长时间,后来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