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御前会议(4 / 5)

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这四个明显带贬义的概念,是华夏民族对其他民族的称呼。

其实就是指后来的东胡、鲜卑、匈奴、羌、氐、羯…等民族。

也就是东方的越国、南方的楚国、西域各国、北方东胡或匈奴政权。

“中国”

不断向东、南、西、北扩大地盘,融合族群,概念代表的区域也不断变大。

但是可以说,一直到很晚,“中国”

只是一个“地理+文化”

概念。

“中国”

正式成为法律概念,要到1869年。

那年,清朝政府与沙俄政府签订《尼布楚条约》。

条约上,两个缔约主体,一方是“沙俄”

,一方是“中国”

这个“中国”

,就是清朝政府代表索额图、佟国维,用来代替大清政府的名称。

自此以后,涉及到国家关系时,“中国”

才成为这一片区域核心国家的称呼。

在此以前,秦、汉、晋、南北朝国家、唐宋元明清,都是以自己的政权名称代表自己国家名称。

正因如此,东周时期的那些国家名称,在历史上反复出现。

比如,曹丕夺汉,他建立的政权是“魏国”

,这个“魏国”

,也就是春秋晚期,“三国分晋”

产生的那个“魏国”

的名称。

曹丕自称“魏国”

,也是复辟东周魏国的意思。

同样地,拓跋珪将自己的国家名称,由“代国”

改为“魏国”

,也是想表明:自己的道统来自“东周魏国→曹氏魏国”

同理,司马炎篡魏,将国号改成“晋”

,也是要表明:自己就是春秋霸主“晋国”

的继承者。

刘裕将国号定为“宋”

,也是用春秋时期的宋国定位自己,表明自己是有道统传承的。

后来出现的“齐”

、“周”

、“陈”

…等等,都是同样原理。

有一点可以明确的是:无论这片区域的政权名称怎么变,其地理格局变化却不大。

具体来说,这片区域的地理格局有两道明显分界线:东西分界线、南北分界线。

东西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山脉—雪峰山脉。

这几座东北—西南走向的山系,将这片区域的地界分成两部:东部地势低、整体平坦;西部地势高、整体是山系连绵且多崎岖。

而这片区域的南北分界线是秦岭—淮河。

秦岭西起陇南(甘肃南部),东至南豫州大别山,东西长32oo里,南北最宽2oo里、最窄2o里,海拔高度在2ooo—28oo米之间。

淮河源地正是秦岭的东部终点,大别山系中的桐柏山。

它向东而去,一路吸收许多支流水系,穿州过郡直达东海。

淮河流域东西全长2ooo里左右。

在秦岭—淮河以南,相距大约平均5oo里,是南方的母亲河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