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点醒(2 / 3)

>拓跋晃长身一揖:“儿臣多谢父皇赐座。”

然后从容坐下,望着上龙椅中的父皇。

拓跋晃今年18岁。

先皇拓跋嗣崩驾时,年仅33岁,那时拓跋焘才15岁。

拓跋焘着急忙慌登上皇位,一路走来,经历无数磨难。

拓跋焘吸取先帝教训,在拓跋晃四岁时就立其为太子,派得力大臣、宜都王穆寿教导、辅佐他。

拓跋晃11岁时,皇帝出征西凉,他被任命为录尚书事,在穆寿辅佐下总理朝政。

一直以来,拓跋焘对这位太子寄予厚望。

对其表现也颇为满意。

父子间最大的分歧,就是对佛教的态度。

皇帝拓跋焘由原先的佛教徒转变为道教徒,暗中布局灭佛。

而太子则坚持对佛教保持虔诚信仰,对皇帝有关佛教政策的指令,采取虚与委蛇的做法。

就拿这次全国大规模灭佛来说,皇帝拓跋焘指挥军队,在每个角落扫荡佛教余孽。

而太子拓跋晃则暗地里组织许多佛教骨干、信徒,向南朝宋转移、避难。

对太子的想法、做法,皇帝其实洞若观火。

不说是了如指掌,至少知道十之八九。

此刻,望着一脸镇定的太子,拓跋焘脸上露出了笑意。

皇帝:“太子,你来说说,朕如此残忍收拾佛教,是因为什么、又是为了什么?”

拓跋晃听了,脸色微变。

他站起身,拱手道:“儿臣愚钝,不敢妄言。”

拓跋焘压压手,示意对方坐下,笑道:“太子不必紧张。”

待对方落坐后,拓跋焘接着道:“朕记得,先帝当年清剿道教时,朕利用手中太子府力量,保护、转移了大批道教徒。

就像太子前阵子保护佛教徒一样。”

拓跋晃一听,头顶仿佛炸了雷。

他再次起身,抱拳低头躬身:“请父皇明鉴,儿臣确实…确实…”

“好了、好了。”

拓跋焘道:“为父说了,太子无需紧张。

这里没有外人,快坐下说话。”

拓跋晃只得再次归坐。

不过,这次他背后全是冷汗。

只坐了半个屁股。

拓跋焘也不管他,接着道:“太子保护佛教徒,与朕当年保护道教徒一样,无可厚非。”

顿了一会,皇帝继续:“朕今天召你来,就是要告诉你两件事:因为何事要灭佛?灭佛是为了得到什么?”

见拓跋晃抬头认真听着,皇帝笑笑,道:“因为何事要灭佛?因为他们势力太大、太有钱了!”

拓跋晃脸上露出思索神色。

拓跋焘:“当年先帝对我说:道教势力越来越大,如果他们起异心,对付起来就困难了。

必须防患于未然;何况,他们那么肥硕,不能不让人垂涎欲滴啊。”

拓跋晃睁大眼睛,有些不明白:就因为这个,佛教就得灭掉?

拓跋焘看出了太子心中疑惑,意味深长道:“太子,你是一国之储君。

做任何事,出点只能是一个:维护皇权。

道教也好,佛教也罢,他们都只是韭菜。

先帝割道教韭菜,让佛教成长,留给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