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刘裕登场(2 / 3)

o人)、军侯(5屯称曲、5oo人)、司马(2曲称部、1ooo人)、校尉或都尉(5部为营、5ooo人)、将军或副手裨将、偏将(2营为军、1万人)。

再往上是杂号将军、重号将军、大将军、大司马。

刘裕三十多岁还只是司马,带兵1ooo,只能算低级军官。

这是因为他参军太晚,军功太少。

刘裕正愁无处立功,孙恩起事,算是刘裕机会来了。

他的上司孙无终十分欣赏他,便把他推荐给北府军统领刘牢之。

也是希望他能建功立业、加官晋爵。

刘裕也没让孙无终、刘牢之失望。

他与孙恩交战,几无败绩。

他在刘牢之手下,由参军做起,通过讨伐孙恩,屡战屡胜、屡胜屡升,一路高歌猛进。

每次交战,他的战果都是斩杀、俘虏敌军数以万计。

很快,刘裕升到建武将军、下邳太守。

孙恩起事,也给盘踞长江中上游的荆州刺史桓玄,找到了率军东下的借口。

荆州是桓玄之父桓温经营了几十年的老巢。

桓玄担任荆州刺史,犹如虎归深山、龙入大海。

没用多久,他就富可敌国,操练出十几万水、陆强军。

桓玄多次请求沿江而下,进驻京口,参加镇压孙恩暴动。

他是什么意图,朝堂上下清清楚楚。

司马元显觉得自己的地位受到严重威胁。

于是准备向西讨伐桓玄。

桓玄得到消息,不但不惧,反而主动出击,率军向南进攻司马元显。

司马元显派刘牢之率北府军前去抵御。

两军在溧阳驻军对峙。

刘裕请求出战,刘牢之不允。

刘牢之对司马元显的德行十分清楚,也相当忌惮。

他觉得,自己此时击败桓玄,那自己必定成为司马元显的下个目标。

于是,他派儿子刘敬宣去向桓玄求和。

刘裕和刘牢之外甥何无忌,坚决反对刘牢之的做法。

但没效果。

桓玄最后攻入建邺,斩杀司马元显,流放司马道子。

不久,他又找机会杀死司马道子。

斩草除根。

刘牢之也是一代名将。

但他先叛老板王恭、投靠司马元显,导致王恭被杀;现在又叛司马元显、投靠桓玄,导致司马元显被杀。

桓玄控制了朝廷后,认为此人名声已毁,不适合担任北府军统领。

于是打算撤销刘牢之兵权。

刘牢之再次露出反复无常的本性,鼓动手下将领一起反叛桓玄。

包括刘裕在内的一众北府军将领,无人再愿追随他。

刘牢之便弃官逃跑了。

逃出去后,他却现天下之大,无人愿意收留他。

于是上吊自杀。

刘牢之打算背叛司马元显、投靠桓玄时,刘裕坚决反对。

后来刘牢之又鼓动大家反叛桓玄时,刘裕也是坚决反对。

桓玄欣赏刘裕的铁血军人性格和非凡作战能力,想拉拢收买刘裕为己所用。

于是任命他为中军参军。

五斗米教教主孙恩得知晋国朝廷里,桓玄与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