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因为量子晶体材料的性能,有翼下挂载点的独行隼甚至比圣剑的挂载能力还要强一些。如果考虑放弃侧弹仓的话,其翼根挂载点可以挂载一发战舰上使用的反物质导弹。
但是,翼下挂载点的问题之前也不是没提过。在突入大气层的过程中,挂在外面的弹药很难在经受了大气摩擦之后依旧保持良好的性能。而李听寒在研究之后,发现受影响最大的并不是导弹的战斗部,而是导引头。
这年头的导弹都是光电雷达复合探测,导引头的精密程度是很高的。虽然说技术进步了这么多年,这导引头也没那么容易坏,甚至于出现过回收弃弹时,该导弹经过评估依旧可以正常使用的情况。但是很明显,像特遣部队这种高速突入大气层的任务并不是什么常规情况。突破大气层时,导引头和空气摩擦产生的高温和强震,会极大地影响内部传感器的精密度。
找到问题,那自然就能有解决方案。李听寒简单想了一下,就找到方案了。说白了,特遣部队虽然说主要的作战任务是以突破大气层为主,但是换个角度,这部队一旦突进对方大气层内,基本上就不需要考虑打第二次大气层突破作战了。
在这种前提下,李听寒就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就像火箭的整流罩一样,做一个抛弃式的遮蔽设备,在战斗机突破大气层的过程里将导弹保护起来,在突破完成之后,将遮蔽设备抛弃,这不就好了?
这个方案只有两个问题,其一是在遮蔽状态下,翼下挂载点挂载的武器是无法使用的。其二,这个方案出击一次就得扔一次遮蔽设备,成本有点高了。
但是有问题就会有解决方案,而在廖勇的这个背包上,这些问题都不算大问题。
在第一个问题上,李听寒的解决方案很简单,首先,这个遮蔽装置上有一个一次性的展开装置,通过这一展开装置,廖勇可以在大气层外暂时将遮蔽装置收起,在突破大气层时将其展开,在结束突破任务之后将其抛弃。
事实上,当时李听寒的助手对这种解决方式是有点反对的,因为根据大数据,在卡门线以上,到低轨道空间以下的重力捕获区间内,一般而言是不会发生空战的。
但是李听寒的想法就不一样了,要知道,廖勇现在身上最大的光环可不是什么击坠数和最年轻的ACE,而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在重力捕获区间内拿到击杀的飞行员。
换句话说,在这个空间,其他人可能没法展开攻击,但是廖勇是可以的。
因此,李听寒特意给廖勇设计了这个装置,目的就是解放廖勇在重力捕获区域的战斗力。毕竟料敌从宽是应该的,如果在这个高度能截击到敌方的战斗机部队,对后续的任务也是很有利的。
“原来如此,剩下的武装上没有什么改变吗?”
“我在这个背包上装了一个单独的三代堆,因此供电比较充足。”李听寒点了点头,“因此,我把原本的激光机炮换成了TLS,只不过取消了照射模式,只有点射和速射模式,并且数量也只有两门,在背包的内置弹仓上,我取消了很多多余设计,改为两个大型通用弹仓,每一个可以携带六发中距弹或者八发格斗弹。”
“多出来的TLS可以和原本的那一门分开来设置开火模式吗?”廖勇问。
“没问题,你的战斗机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