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今日先一更(2 / 3)

是领先的。但是这些终究只是一两个子系统上的领先,而在加鲁特看来,寰宇科工的领先可不是这么浅薄的东西。

这一点,从双方公司对分布式矢量系统和射频飞控的应用上就能看出区别。在得到寰宇科工分享的完整技术文件之后,格拉克斯只是将这两个系统作为“下一代标配”进行配置,并没有结合其他子系统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身为项目总师,加鲁特很清楚格拉克斯设计战斗机时存在的问题。简单点讲就是,格拉克斯不仅卖整机,还卖子系统。并且在寰宇科工出现之后,格拉克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已经变成了子系统售卖。

商人重利,那既然卖子系统赚钱,那全力开发更通用,更“完美”的子系统就好了。整机?那更好办,从航发到座舱,除了导弹之外所有的子系统都是现成的,那设计好气动外形之后,把子系统适配一下塞进去就好了。

甚至,加鲁特在格拉克斯干了这么多年之后,也习惯了这种方式。原因也很简单,格拉克斯又不是二十一世纪的某南亚和东北亚国家,有现成的子系统,人家是真能省时省力保质保量地拼个好东西出来的。

现在正在逐步替代部分老旧的XTA-115,XTA-117进行换装的XTA-16系战斗机,也就是流星就是采用了这种方式设计出来的。而哪怕是廖勇,甚至是李听寒都得承认,流星确实是一款很优秀的战斗机。

而在雨燕上,这种设计理念就出了问题。前面说过,格拉克斯设计雨燕的想法很简单,把所有的下一代子系统装到一架战斗机上就行了。而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子系统之间缺乏设计逻辑。

反观圣剑,圣剑上所有的子系统在设计上,是形成了逻辑闭环的。子系统A的部分劣势由子系统B的部分优势解决,同时子系统C再去解决子系统B的劣势,最终子系统A解决子系统C的劣势,多个子系统之间互相抵消劣势,从而突出核心性能优势。

这就好像角色扮演类游戏里选择装备一样,雨燕就是只看属性面板的散搭流,硬堆基础属性,靠基础属性获得代差。而圣剑就是选择最合适自己的套装装备,每个子系统单拉出来可能一般,但是几件一成套,在套装属性的加持下,那作战能力蹭蹭的往上涨,区区代差不在话下。

况且,真论子系统的“单件属性”,圣剑的子系统也不见得就比雨燕要差出多少。

“准备发射下一组靶机。”廖勇调整了飞行姿态后看了看时间,对塔台说:“现在时间还早,我想测试一下这电磁炮的效果。”

“好。”加鲁特点了点头,吩咐自己的助手,让他们通知相关部门再发射一组靶机。

“说起来,加鲁特阁下,你为什么不选择高功率的激光武器?”在等待僚机的过程中,廖勇有点无聊,于是顺口问了一句,“我知道电磁炮在对抗现阶段普遍使用的能量护盾时,毁伤效率确实更高,但是像TLS这样,通过提高功率与调整输出模式后,激光武器的毁伤效率并不比电磁炮差多少,在这种前提下,激光武器的重量以及备弹优势是很明显的。”

“因为我分析了这段时间的空战记录。”加鲁特回答,“截止目前为止,近10年内发生的空战里,导弹造成的击坠比例显着高于机炮,虽然在这次平叛过程中,被机炮或者说固定武装击坠的敌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