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砺剑(2 / 6)

了一句,将一份技术简报发了过来。

和在上次大战中崛起的寰宇科工不同,格拉克斯的历史甚至堪比人类联邦本身,其起源乃是洛克希德·马丁、波音、以及诺斯罗普等三家知名的战斗机制造商。

在闪电隼出现之前,包括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以及陆军使用的近地面飞行器等,有六成以上的订单是由格拉克斯提供的。甚至于现在,在发动机座舱的关键设备,比如说第四代线性座椅以及紧急G力抵抗系统等部件,主要的提供方也是格拉克斯。

多年的战斗机设计经验摆在这里,再加上远比寰宇科工更充足的技术积累,就算起步相对晚,格拉克斯在三代机的探索上并没有比寰宇科工落后太多。

他们的产品编号为xtt-21,代号【雨燕】。

和采取可变前掠翼三翼面布局的圣剑不同,雨燕采用了常规翼型,无水平尾翼,全动垂尾的设计。和圣剑比,在设计角度要正常的多。但是,这不代表这架战斗机就是一架中规中矩的战斗机,其技术含量完全不比圣剑低。

在发动机上,两家公司可以说是所见略同,都认为现阶段的发动机在性能上,完全不足以为下一代战斗机提供足够的推力,因此都决定研制新的大推力航发。

雨燕的航发在格拉克斯内部代号为GFE-2205A,为第三代三模态变循环发动机。最大推力虽然赶不上tRR-177E\/A的41.5吨,但是也足有38.7吨。只不过,tRR-177E\/A一方面要追求更大的推力,另一方面为爆发推进模式以及分布式矢量系统,装了不少设备,因此整机的重量要比GFE-2205A重上不少。

两相取舍之下,实际上两台发动机在战斗机上的整体表现,基本上是一致的。

航发性能近似,但是放在整机上,效果就截然不同了。圣剑项目的整机推重比高达2.75已经相当骇人,但是雨燕的整机推重比则是达到了更惊人2.81!

能达到这么高的推重比,其结构设计自然功不可没。圣剑虽然在诸多方面上采用了相当激进的设计,但是在机体的框架上,依旧采用了传统的轻质超合金框架和硬质复合材料蒙皮。而雨燕则是采用了新式复合材料制造机身框架,在蒙皮上更是使用了全新的【凝胶状柔性金属材料】作为蒙皮。

在几种新材料的帮助下,雨燕的整机重量足足比断钢圣剑二号机轻了2.6吨左右。

当然,如果只是追求轻量化设计,那么是犯不着使用这么麻烦的技术的。但是格拉克斯的设计师在三代机的定义上,和李听寒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他同样认为,三代机就应该在各项性能上,对二代机形成全面超越。

因此,如果雨燕只在推力上和二代机形成了代差,那在设计师眼里是完全不够的。机动性,航电设备,挂载能力,这些都是必须要考虑到的。

对机动性的追求,正是这架战斗机采用柔性金属材料作为蒙皮的原因。

这还得从其机翼设计说起,为了追求机动性,寰宇科工的两代产品,也就是xtA-11和xtA-19都采用了可变翼结构,在xtA-19上更是极其极其激进,纵观人类历史,也还没有出现过一款像xtA-19这样,能将前掠翼变为后掠翼的战斗机。

而如果将xtA-19,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