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1259集:郡县的养老(2 / 4)

村里近,买东西方便。”老支书却摇了摇头,蹲下身捻了把土,又往远处望了望:“这块地靠路边,车马声吵,老人睡不安稳。而且地势低,雨天容易积水,潮得很,老人们关节会疼。”

他指着村东头的坡地:“您看那儿,地势高,能晒着太阳,旁边还有条小溪,取水方便,又安静,最适合办颐老院。”周大人顺着他指的方向看,果然见那坡地开阔,溪边还有几棵老槐树,遮荫正好。他有些不好意思:“还是您考虑得细,我光想着近,没顾着老人的身子。”

定了地址,接下来就是找人帮忙。老支书让周大人贴了张告示,说要招村里的妇人轮流给老人做饭,每日给五十文工钱,还管一顿饭。告示刚贴出去,就围了不少妇人,最前头的刘婶嗓门亮:“林支书,我会做饭!我家公爹在世时,我天天给他炖软饭,他吃得香着呢!”

老支书笑着点头,把妇人分成十组,每组两人,轮值十天。第一天轮值的是刘婶和张嫂,刘婶早起就炖了粟米粥,还蒸了南瓜,张嫂则炒了盘青菜,煮了个鸡蛋羹。饭刚端上桌,老人们就围了过来,李阿婆舀了勺鸡蛋羹,入口即化,眼眶都红了:“我多久没吃过这么软和的东西了,以前自己做饭,炒个菜都嚼不动。”

老支书看在眼里,拉着刘婶和张嫂说:“老人们牙口不好,菜要炖得烂,盐要少放,油也别多。比如这鸡蛋羹,下次可以加点切碎的香菇,鲜,老人也爱吃。”刘婶赶紧记下来:“您放心,下次我准改。”

饭罢,老支书又把村里的孩子叫过来,都是些七八岁的娃娃,平日里放学早,没事做。他拿出楚地小虎他们读的《民间故事》,递给领头的狗蛋:“你们每天下午来,给老人们读读书,或者陪他们说说话,好不好?”狗蛋眨着眼睛:“读故事有糖吃吗?”老支书笑了,从怀里摸出块麦芽糖:“不仅有糖吃,月底还能给你们发纸笔,让你们练字。”

孩子们一下子就乐了,当天下午就围在老人们身边,狗蛋捧着书,磕磕绊绊地读起来,老人们听得认真,偶尔还插话:“后来呢?那孝子有没有翻过雪山?”院子里的笑声,比楚地的桂花香还甜。

可没几天,就出了点小插曲。村里的王阿公是个倔脾气,不愿去颐老院,说“我自己能做饭,不用人伺候”。周大人去劝了两次,都被他赶了出来。老支书听说了,没直接去找王阿公,而是让张婆婆——就是楚地那个编草绳的老人——写了封信,又带了几根王阿公爱吃的芝麻糖,去了他家。

王阿公正坐在门槛上抽旱烟,见老支书来,脸一沉:“我不去颐老院,你别劝了。”老支书没提去院子的事,只把信递给他:“这是楚地张婆婆写的,她跟您一样,以前也不愿去,说自己能过。”

王阿公接过信,眯着眼睛看。张婆婆的字歪歪扭扭,却写得实在:“老王啊,我以前也觉得自己能做饭,可上次煮粥,火没看住,粥糊了,还烫了手。去了颐老院,有人做饭,有人说话,还能编草绳赚零花钱。我上个月赚了二百文,给重孙买了个拨浪鼓,他笑得可欢了……”

王阿公看着信,手指微微颤。老支书又把芝麻糖递过去:“这是张婆婆让我带给您的,她说您以前在楚地做过活,爱吃这个。”王阿公捏着芝麻糖,沉默了半天,忽然说:“那……我去看看?要是不好,我还回来。”

老支